
一切尽在意料中
——我的“一中”求职路
王 涛(学号:2016111186)
作者简介:语言研究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9届硕士毕业生,曾任语言研究所研究生会主席,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编高考复习图书8本,独立完成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2项,参与国家语委“十三五”重点课题1项。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辞修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奖励和荣誉。现签约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作者寄语:每一份经历,不管是顺境还是坎坷,都会增加生命的厚度。所有的苦,今后,你都会笑着说出来。
此刻,坐在重庆一中的教师办公室,听着窗外的春雨滴打树叶的声音,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快乐与失落,成功与挫折,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但若要真的开始讲述,却不知从何开始。周围的人常说,我是“面霸”,能够在求职时“百发百中”。细细想来,与其说我是“面霸”,不如说我是“笨鸟”。我之所以能够在每次面试中都顺利过关,无非是我和其他人相比,多了一份期待,多了一点准备,也多了一些奔波吧。
十年的期待
在中学阶段,我有幸遇见了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任伟老师),他虽然年轻,但是对班级的管理却极为熟练。他虽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处理,但是对教学的专注却从未打过折扣。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思考,将来,是否也能做一名教师,如他一样。
2009年,初中毕业,我和任老师说了我的想法,并开玩笑地说到:“如果可以的话,今后我想和你搭档”。那时,任老师极其认真地和我对我说:“如果你真的要做教师的话,就应该去重庆一中、南开、巴蜀这类学校”。当时的我,懵懂无知,在不知此路有多艰难的情况下,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把“重庆一、三、巴”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为这些学校的一名教师。而这一期待,就是十年。
三年的准备
本科毕业后,我有幸通过了研究生考试,成为了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员。初入学的那段日子,我既因考研成功而高兴,也因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而迷茫。我和大家一样,也曾在读博与就业中徘徊过,也曾因周围人的求职败绩而害怕过。那时的我,对就业,隐约有些担忧,因为我不确定,三年后,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否进入自己向往的那几所学校,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上独当一面。
不过,我很快意识到,面对未知的将来,可以暂时紧张,但不能害怕,前方的困难决不会因为我的恐惧而缩小或隐匿。于是,我开始思考,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我要怎样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通过多方询问和观察,我渐渐发现,要想在求职中抢占先机,就得在准备时快人一步。所以,从研一起,我就开始为三年后的面试而准备了。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字学,且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所以对古代汉语和文学类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可是,这并不是我掩饰短板的借口。如果要做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那么不管是文学还是语言学的知识都要非常熟悉。为此,我从研一起,就开始给自己补课了。一方面,我找来语言学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以打牢本专业的底子,并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做准备;另一方面,我将本科学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等科目的书籍和笔记找来,从头到尾地温习,以增加自己的文学知识储备。另外,我还广泛阅读了各大作家的代表作,背诵了著名诗人的代表诗词,以使自己的专业基础更扎实。
我知道,光重视专业基础并不够,还需要了解中学教学的现状。这几年,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非常之大,很多传统的观念都成为了历史,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对这些改革和变化,必须得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我阅读了最新的初高中的语文教材,明晰这些新教材在内容、体例、选材等方面有何新意;另一方面,我做了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了解当前考试的方向和重点,并对自己的薄弱地方进行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新高考”政策出台后,我了解到高考填报志愿的可选范围与高一的选科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将来的班主任还需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求学期间就查阅了这方面的文献,并思考了如何给中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而这些准备都为我后来的面试提供了帮助。
非常庆幸的是在研二下学期,经谢晓明老师介绍,我前往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部跟着“武汉市教学能手”涂俊宏老师和乐晓峰老师进行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不仅听了不同风格的语文课,还多次站上讲台和学生一起诵读古文、赏析习作。这段实习经历刷新了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教师的认识:原来,名校的老师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尽管教材里的篇目他们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在上课前他们都会像上新课文一样去查阅大量资料以增加课堂的厚度与深度。在这些老师的身上,我感受了中学教师对教育的执着和坚守,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教师的决心。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短板。
实习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我一方面准备着我的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秋招。那段时间,我一次次地浏览就业处的网站,一条条地查看以往的招聘的信息,只希望能够从这些信息中总结出哪些学校会来武汉招聘、哪些学校每年都会招聘语文教师、哪些学校会在九月来、哪些学校会在十月来……翻阅了几百页的招聘信息后,对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招聘情况也就大致了解了,所以,在日后的等待中,我也更有信心了。
一年的奔波
原本以为,只要认真准备,拿到理想学校的offer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事实告诉我,那时的我,真的太年轻了。
重庆一中的招聘开始得很早,也是华师的第一场招聘会,所以,宣讲会当天,现场可真是人山人海。上午交完简历后,面试官对简历进行了初步筛选,然后让我们六人一组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他们根据我们各自的自我介绍和简历来确定进入试讲环节的人选。下午试讲的时候,面试官给了一篇高中的课文,让我们在40分钟内准备一段5分钟的试讲,并由此确定前往重庆一中参加第二次面试的人选。
几天后,当我赶到重庆一中时,才知道这次面试是和来自西安点、上海点、北京点、成都点的同学一起竞争。整个流程和之前一样,仍然是给一篇高中的课文,让我们在40分钟内准备一段5分钟的试讲。只是,这次面试的面试官由上次的两人变为了二十人,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试讲结束后,老师当场公布了成绩,并确定了进入校长面试的人选。经过层层筛选,当我从“拟聘用”名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悬着的心也就慢慢落下了。
因为当时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我后来又面试了厦门的“三大”和深圳的“四大”。这些学校的面试地点要么在北京,要么在厦门,而那段时间我又恰好在其他学校代课,所以,为了参加这些面试,我常常要调很多课,转很多车,以便让面试与上课能够无缝衔接。
拉着行李箱,在高铁与公交间换乘时,我也曾疲倦过;排着长队,在与985学校的同学竞争时,我也曾害怕过;拿着试题,在与面试官“唇枪舌剑”时,我也曾紧张过……那些与求职有关的各处奔波、心跳加速、纠结无措,我都一一体验过。
经过梦想与现实的激烈斗争,我向曾给过我offer的学校一一说明了我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在深圳与重庆之间徘徊不定。深圳,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而深圳的“四大”又是我特别向往的学校,它的待遇、发展、环境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诱惑。重庆,是我的家乡,而重庆一中又是我坚持了十年的梦,它的平台、编制、师资对我而言又是最不愿放弃的东西。在深圳与重庆间反复斟酌后,我最终还是拒绝了深圳,选择了曾经的梦——重庆一中。
如今,当我行走于一中的校园,面对着只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瞻仰的名师,品味着项家书院(重庆一中最古老建筑)的古朴与宁静,竟忍不住为当初的选择鼓掌。虽然,走向重庆一中的这条路,看似平坦,但其中的挣扎与波澜,却从未缺席。此时的我,无比感谢那个当初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自己,感谢那个不顾旁人劝阻而未曾放弃的自己。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及早确定目标,然后多方收集信息并充分准备,那么,梦想的实现也就尽在意料之中了。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手机号码:17782131748
电子邮箱:3282511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