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及就业指导等情况简介
2020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秉持“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目标,全心全意做好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招聘派遣、毕业离校等各项就业服务。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学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共识,积极调动整合有效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指导管理服务品牌,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全力夺取疫情防控与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双胜利。
一、干部教师高站位,率先垂范抓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学校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贯彻落实《华中师范大学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方案》、《华中师范大学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意见》及《关于对帮扶学生就业的教职工和校友等给予奖励的意见(暂行)》等文件精神,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0年,主要校领导三次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分析研判就业形势、研究讨论应对之策;就业工作四次列入校长办公会/防控指挥部议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就业工作;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刻,五位校领导带队分赴10余个省份开展就业市场开拓及招生宣传工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部二级学院均研究制订了“一生一策”,班子成员联系班级、定点联络指导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等13个培养单位分别出台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方案,建立就业工作指导帮扶团队、设立就业专项基金等,不断完善促进学院就业工作的规章制度,扎实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二、特殊时刻群策群力,千方百计促就业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特殊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改变以往就业工作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工作。过去艰难的一年里,在学校防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招就处以及各培养单位群策群力,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就业平台,确保就业工作平稳运行,确保毕业安全顺利离校。一方面,学校第一时间发布《致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战“疫”就业专栏》等,及时纾解毕业生焦虑情绪,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云”技术,做好就业信息推送、岗位计划发布、空中双选、网上签约派遣、“一站式”云离校等“一条龙”服务,确保线下就业特殊形势下全部线上完成,相关做法曾被央视和教育部官网报道。另一方面,学校四次召开全校就业工作视频会议和两次线下就业工作推进会、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特别关注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对全校611名求职困难及“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施行就业精准推送,全力搭建空中双选会平台,开通网上“职途”咨询室以及网上互动平台,招募专门的咨询团队,“一对一”咨询指导,同时为2020届毕业生8千多人申报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发放经费超千万元,实现应补尽补。
三、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多措并举增就业
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应对疫情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充分利用“云”技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更充分、更优质就业。
1.开展“云问诊”,及时疏导就业焦虑情绪。及时公布招就处全体干部教师联系方式,开辟在线答疑专栏,及时回应毕业生关切。面向2020届毕业生发布“云问卷”,对毕业生就业签约、考研、求职等情况或意向进行调研,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通过线上晚点名、专题视频会议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导师等深入交流,分析就业重点难点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按照学校延期开学及线上教学方案,将5门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全部上网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开设“职途”在线咨询服务,安排专业咨询师在线解答,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职业选择、简历诊断、求职技巧等“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
2.实行“云推送”,精准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借助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和各类高校就业工作群、校企对接工作群、校友联络群,汇总整理各地人社部门、企业、高校招聘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通过学校“华大就业汇”APP、“91580”(就业我帮你)小程序、就业信息网等新媒体平台,根据毕业生专业情况和就业意愿,分专业、分区域推送就业信息。
3.组织“云双选”,高质量办好“空中双选会”。在严格审核单位资质和就业信息基础上,联合社会人才服务机构,开辟校园在线招聘专区,日均发布就业信息120条。持续开展线上招聘,启动“e路同行、职等你来”等“云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架起沟通联系桥梁。充分利用网上签约在线服务平台,为2260家用人单位、5897名毕业生提供在线签约服务。
4.推进“云帮扶”,积极汇聚就业工作合力。充分调动学校党政干部、研究生导师、校友、合作单位等多方力量,全员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帮助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推荐实习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引导教职工和校友等,多方位多层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重点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制订“一生一策”“一生一卡”、落实帮扶责任人等。
5.建立校领导包片包干制度,点面结合开拓就业市场。按照《华中师范大学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2020年我校就业市场的开拓积极采取“校领导包片,各培养单位包干”的形式,全力开拓就业市场。全年共组织校领导带队分赴湖南、广东等10余个省份开展就业市场开拓及招生宣传,全校共有23个学院、125人次走访了近150家单位。全年线下举办中小型专场427场,周五双选会11场,大型招聘会4场,空中招聘会/在线招聘会多场次,全年线上及线下接待用人单位2000余家;发布招聘信息12033条,提供就业岗位49970个,岗位供需比达到7.35:1;全年组织60余家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学校来校参加“优质企业联合招聘团”、“双十‘家’年华,校友招聘季”等形式的校园招聘会,不断提升校园招聘会的层次和质量。
四、依托专业专家团队,强化生涯教育指导帮扶就业
2020年,学校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心,依托专职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课堂授课+课外讲座”为载体,以“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为平台,以“专业化辅导+校园文化同推进”为手段,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模式。全年度共开设《师范生生涯规划》、《求职策略与技巧》、《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自我营销》、《简历实训》等5门课程,开设40个课堂,共有1810名学生参与课程授课及就业技能培训;举办线上“求职训练营”3期10营(共1935人参训)、举办公考事考培训班3期(共1540余人次参训)、暑期公考事考考前冲刺特训(共160人次参训)、举办“2020企业及机关单位面试备考指导”在线培训(2500人参训)等。本年度新聘兼职教师15名,全年培训教师128人次,委派专职教师“送课到学院”;面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开展生涯规划(低年级)、就业指导(高年级)专题讲座10余场;全年举办了以“1314”(寓意“个人发展是一生一世的事”,“成功就业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主线的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即“一个大讲堂”(举办了5期就业大讲堂)、“三个故事”(听校友讲职场故事、听毕业生讲求职故事、听学长讲学涯故事)、“一个宣传周”(举办了一期生涯宣传周)、“四大赛事”(“金牌求职者”模拟招聘大赛、生涯规划书设计大赛、自我营销大赛、求职简历设计大赛),辐射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鼓励并支持各培养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活动,“‘红石榴’少数民族学生互助团”、“校友沙龙”、“求职分享会”“职场面对面”、“名企高管面对面”、“职业素养讲堂”等精品就业活动已成为桂子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狠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双创氛围带动优质就业
本年度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举措,依托中创学院,坚持创新融入教学、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合专业、创业带动就业,切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创业。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华中师范大学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试行)》,修订了《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2020年被湖北省人社厅评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联想之星-武汉星空加速器、卓尔长江青年城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并设立产学研基地。
3.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扶持。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学院积极对接湖北省、武汉市各项扶持政策,如武汉市科技企业纾困资金的申请、创业就业一次性补贴、湖北省2020年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武汉市2020年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洪山区科经局组织的网上相亲会等。其中武汉哈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子涵等获得一次性创业就业补贴8000元,组织15个企业申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武汉百城千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秦环宇等14个企业获得2万-5万不等的资金扶持,组织7个企业申报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武汉华大威锐科技有限公司刘宇杰等2个企业获得2万-5万不等的资金扶持,2016届毕业生贾明洋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第六届“长江学子”荣誉称号。
4.加强学生团队企业孵化。2020年,新增注册企业4家,在孵企业43家,在孵企业营业收入合计约1100万左右。其中200-500万的在孵企业有2家,100-200万的有3家,50-100万的有5家。
5.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契机推动学生创业。组织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个作品荣获特等奖,4个作品荣获一等奖,4个作品荣获二等奖,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助推计划,对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