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男儿当奋进
[作者简介] :朱涵,男,瑶族,湖南永州人,中共党员,英语六级,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5级本科生。各方面表现突出,综合素质成绩排名第一;工作认真负责,获评校优秀双创部长两次;连续三年获校三好学生、校学习积极分子、校学生工作积极分子,被评为校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共青团员、校师范生活动积极分子、校科创活动积极分子,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数创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一等奖、第七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全国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校青年研究中心调研课题结项验收一等奖、校书香校园征文大赛一等奖等;参与多项国家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上发表文章一篇,现保研至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
还记得那年9月,我怀着改革教育的梦想和对教育事业的向往踏进了华师,成为了桂子山的一员。蓦然回首,才发现已经在华师度过了充实的四年。总结这四年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我从一个青涩的不懂事还有点腼腆的高中生成长成了一个能担任重任、学习认真刻苦、有清晰人生规划的大学生。
仍记得刚来教院时,一个老教授对我说过:"如果你能像高三那样认真对待你的学习,哪怕只有一半的精力和时间,你的成绩绝不会比别人差。"也记得暑假时一个人加入了很多教育学考研群向学姐学长们请教问题和职业规划,仍记得下课后追到涂院长办公室去问问题,更记得写过的读书笔记和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教育的乐趣和懂得教育知识的必要性,也明白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将特殊教育专业作为自己扎根的方向。仍记得选择特教时,系主任雷江华教授对我说过:"做人要有三心,爱心、耐心、细心……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也记得大二上提前选择了大三的课程使得在考试周最后两天考了5门,仍记得读过的书籍和走过的路,更记得写过的论文和思考……这四年来,我自主学习了很多有关特教的书籍,走过很多次从北门到志愿服务学校的道路,思考了很多有关特殊教育的问题,上过很多有趣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做过许多次改变和抉择,也收获了很多朋友和经验……我学会了怎样用专业视角去审视和解决问题;我学会了如何去做调查和科研;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spss和访谈问卷去分析和处理数据。在四年的学习时光里,我一直潜心学习,勤奋苦思,细心钻研。在全程导师制的培养中,我师从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雷江华教授,每月都定期与他进行学术交流,因而得到他的诸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我的目标逐渐明确,科研兴趣逐渐集中于发展障碍儿童教育领域和融合教育领域。此外,“博雅计划”也会定期举办交流会和素质拓展以增强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的交流。在交流中我学会了如何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和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视角看待特殊教育,逐渐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探索者特殊教育的乐趣和真谛,不断磨炼专业技能,我坚信我有能力和毅力将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学好,为特殊孩子发声,使每一位儿童享受公平而又高质量的教育。
回顾大学四年的科研创新过程,我一直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做科研。在早在大一下学期,我就成功加入了 “资源教室建设”挑战杯培育课题,在雷江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和开展问卷调研。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该项目系列成果获校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大二上,我将所学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永州市图书馆调研,调研论文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2017 年 6 月刊上。大二下学期,基于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的跨学科视野,我提出并主持“国创计划”校级科研课题《自闭症家庭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带领团队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该项目最终获评“优秀”(优秀率:6%),调研成果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2018 年 6月刊上。这个项目也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科研魅力。同时期,我系统参与雷江华老师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听障儿童语言障碍的认知机制及干预研究”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的两个两个子项目“手语的编码机制研究”与“唇读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并全程担任 E-prime实验主试,初步了解与掌握特殊儿童认知科学研究范式。大三上,我和其他专业的同学合作开展了《互联网时代下师范生创新创业需求分析》和《师范大学本科生利用互联网创业的意向研究》等校青年研究中心课题调研,多角度和多方位思考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实问题,负责问卷发放与论文撰写,调研系列成果均被评为校一等奖;与数统学院同学合作进行数学建模大赛,负责资料收集及框架构建,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大三下,我主动参与朱楠老师主持的教育学青年研究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基于教师角色变革的视角”,开展教师访谈和问卷调研。与此同时,基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背景,我将普通教育领域发展成熟的课堂评价工具移植到特殊教育领域,主持“国创计划”国家级课题《盲校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实证研究》并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7月刊,也获得了校挑战杯重点培育项目资金资助。在科研实践中,我锻炼了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更让我对热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逐步掌握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
在体育锻炼方面,我坚持运动和跑步,每年顺利通过学校的体质测试,并在课余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趣味体育活动,曾获“体育活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此外,在学生工作方面,过去的四年我也担任了班级和学院的很多工作,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担任1504班长期间,我认真负责的将本职工作做好,同时以身作则,带领班委策划和开展各项活动,活跃班级气氛,关心少数民族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作用,班级挂科率显著降低,班级氛围融洽,积极向上,团日活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日活动”,也获得“师范生活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另外,我在学院外联部里担任外联部长,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获得校学生会优秀外联部长。学生会换届后担任学院学术科创部部长,积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升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社团中担任全纳服务队副队长,策划多次活动,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在服务中体现自己价值。在工作过程中,我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时间,也明白了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重要性,更明白了团队合作与协调的必要性。工作过程中有苦也有乐,譬如无数次熬夜修改文案……有很多个挑战和磨炼,这些挑战和磨练构成了我大学学生工作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将成为我一生过程中最珍贵的回忆。
生活中的我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结交了很多有趣的朋友,见识了很多有趣的事物,有了许多难忘的故事……我是一个非常爱笑的人,我喜欢将我的阳光传递给别人。过去的四年里,我安慰了很多人,品尝过他们的酸甜苦辣,转而带给他们一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生信念。我一直认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会让善良和美好继续传递下去。平日,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曾获得“书香校园”征文比赛二等奖和教育名著征文大赛二等奖;也爱参加文艺活动,曾获"教育学院新年诗歌朗诵会"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另外,我非常热爱公益活动,四年来在武昌区培智学校、武汉市盲童学校、武汉市第二聋校、麟洁自闭症康复中心等不同学校机构见习过,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这些社会实践锻炼了我的写作、沟通和表达能力,反过来促进我专业学习的成长。
经过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我对教育学院的各类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有如下设想和要求:(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为研究奠定基础;(2)进一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和方法,学会用更多工具指导学习与实践;(3)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书籍,学会用更多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4)跨学科开展合作探究,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加强合作,突破学科限制,激发特教研究潜力。
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我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实践探究上,严格要求自己,与他人开展良好合作,刻苦钻研,虚心学习,争取多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章。课余时间多跟导师探讨学习,配合导师从事相关方向的研究,积极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去,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所得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特殊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胡适先生说过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自有进一步的欢喜"。我想,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取得进步的,我会持久不懈的改进,做更好的自己。还记得那句儒家圣贤的宏大愿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特教之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最后以我写的诗做结吧:
《华大青年》
风吹梧桐云浪起,大鹏展翅桂香驰。
文山书海归于此,羽墨儒生学做师。
千里逐梦斩荆棘,三尺讲台教真知。
中流击水倾才气,乘月连航出玉池。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元宝山五栋103寝室
手机号码:18171371719
电子邮件:623442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