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记保研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的心路历程
陈爽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简介:陈爽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5级本科生,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全国教育科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现已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带着对四年学习与生活的反思与总结,和对研究生阶段的向往与憧憬,我对成功保研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的心路历程进行了记录,希望在砥砺和鞭策自己的同时,也能给学弟学妹们一定的帮助,时刻牢记: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别忘仰望星空。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三年的学习与积累
通过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四年来的学习与积累,我在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史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学习上,我谦虚谨慎,扎实稳进。经过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习,我的平均学分绩为85.5分,连续三年成绩排名为年级第一,核心课程均取得优异成绩,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与理论素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集体奖学金、“高原奖学金”等奖项,并获得了校级“三好学生”和校级“三好学生标兵”(全院仅1人)的荣誉称号。此外,我以较理想的分数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590分;CET-6:575分),连续两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三等奖。
在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更高效地阅读国际政治方面的外文书籍和期刊,我还攻读了英语双学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对英美国家政治社会的深入研究,不仅为我学好本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激发了我深入科研,走学术之路的信念。国际政治和英语双学位的学术背景有益于我进行国际政治研究,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更塑造了我踏实稳重的性格特点,使我能够在研究生阶段深入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知识的增强,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我逐渐将学习与科研并重。在《美国外交政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以美朝关系为核心探讨朝核危机的演变、影响及动因,重点分析了在朝核问题愈发严峻的形势下美朝之间的安全困境。对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朝核问题的国内外文献,试图探究安全困境背后的对策。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下,我的《朝核危机与美朝安全困境》一文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2017年9月刊。我还参与了华中师范大学青年研究项目科研立项,《学生组织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实现与功能发挥——以校媒华大青年为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英国作用研究》,大量文献查阅、项目申请、文献综述、终期论文等资料的撰写使我拥有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最终科研立项成功结项。同时,我积极参与学校科研竞赛,我的学术论文《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困境及前景——新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之争》在全国教育科研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科研带给我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的拓展,让我学会从国际政治的表象出发去探索其背后的动因。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我了解了科研的特点和方法,具备了基础的科研技能。
大学前三年的学习与积累为我申请各大高校的夏令营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始终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一开始就打好专业学习基础,并持之以恒地刻苦钻研,才能为日后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方法,潜心学习:参加夏令营的经历
在参加夏令营之前,最重要的是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在我看来,一方面,政治学是一门离我们很近的学科,我们都是中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同时也需要履行义务,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政治学又是一门离我们很远的学科,以我所学的国际政治而言,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史》、《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等不太容易理解的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学习呢?我想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比成绩重要。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首先是做好准备,提前预习,在每一节课后老师可能会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阅读材料,提前做好预习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比较顺利的跟上老师的节奏,取得更好的听课效果;认真听讲,做好记录,随堂记录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并且在期末备考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减少盲目性;定期复习,掌握好复习的间隔。尽量不要到考试前的一周才开始看书复习,这样学到的知识虽然能够应付课程考试,但没有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真正自己掌握的知识;要多与师生交流,专业必修课一般分单双周会有一次讨论课,可能会有课堂展示、读书报告等形式,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检验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和对不同问题的意见,将更有助于拓宽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多看专业经典书籍,每门课除了规定教材以外,最好还找两到三本参考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以《政治学原理》为例,如果课堂所用教材是华师出版社的,那么我们可以去图书馆借北大或者人大出版的教材当作参考书,经过阅读会发现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见解,这样也会引发自己新的思考。另外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课程论文找不到选题,那么通过阅读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多听讲座,比如在我大一的时候还是政治学大类,没有划分国政、思政等二级学科,我是在大一听了一场金灿荣老师的关于国际形势的讲座才决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的。比如这学期我们学院邀请了中科院亚太所的许利平教授、清华大学张晓劲教授,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可以去听听。多读书、多思考是学好专业课所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文史哲法等专业外领域经典书籍的阅读,大学里的学习主要是靠自觉,除了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本专业内容,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文史哲法的经典书籍,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丰富各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政国院的一位老师对高年级的要求是,每周读文史哲三方面的书各一本,并做好读书笔记。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阅读量会压力很大,那么我想强调的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哪些书适合精读哪些书适合泛读需要自己把握,同时,哪些书在哪个阶段读更合适也是需要大家有所考量的,比如马恩原著这种书比较晦涩难懂,建议在高年级有了一定学科基础后再读,而有些书比如世界史方面的书籍对我们今后学习国关史有一定帮助,那么如果我们在现阶段打好了基础,将来学到这门课时也会相对比较轻松。因此,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刻苦努力的学习,方能在参加夏令营的过程中临危不惧,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最后,在夏令营申请过程中,我投递的高校以北京和上海为主,专业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政治学的二级学科。我主要申请并入营参加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等。怀着对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崇敬,对国际关系学院高效的培养方法和强大的师资力量的向往,我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外交学专业,同时通过了该院学术拔尖人才计划的考核。
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大四的总结与展望
仍记得大一刚入学时,专业课戴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学政治学呢?研究中美关系、朝核问题、英国脱欧等这些问题似乎与我们个人生活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国家领导人或者就职于外交部、国安部、国台办,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这就是我想分享的最后一部分,为什么要学政治学。
在个人层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阎学通教授曾说:学术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靠自己成长起来的。大学四年不同高中,高中是以班级为单位一起学习,有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帮助,而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去不去按时上课,上课听讲的效率如何,课程论文是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小组作业是否认真参与还是敷衍的完成,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外部监督的有效性相对较少,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家层面,我们受过政治学训练的学生,去看社会政治现象跟没有受过政治学训练的人们,就应当有区别。就国内政治而言,俞可平院长在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开幕式上所作的演讲指出,我举一个例子,许多问卷调查显示,普通百姓更关心民生,而知识分子更关心民主。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知识分子会更关注民主?难道知识分子真是愚蠢吗?不是,当民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知识分子会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有害食品的背后是因为缺少监管,而监管不力是因为政府职能缺位,是因为没有有效的责任追究体系,是因为我们把权力给予那些不适合在这个位子上的人。这不就是民主吗?所以知识分子,特别是受过政治学训练的人,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比一般的民众多看一层甚至两层,培养批判性思维。
就国际政治而言,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国际环境。目前,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但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威胁。中国正在快速发展,这无疑为全球的繁荣带来生机和活力,但也引起了种种疑虑和阻力。中国如何避免走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探索一条和平安全的、既造福于中国又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崛起之路?同时,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但为什么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任职者却寥寥无几,无法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此,对国家而言,学好政治学能培养我们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最后我想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希望大家务必加倍珍惜,不留遗憾,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不忘仰望星空,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但只有从现在起珍惜大学四年时光,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
手机号码:13296662863
邮箱:8368827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