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就业典型 >> 正文

2019就业典型:“邂逅”学术是人生的幸事(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陈翔)

作者: 时间:2019-09-16 点击数:

 

 

     

“学涯故事”:“邂逅”学术是人生的幸事

                  陈翔   2016010044

 

作者简介:陈翔,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9届博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十一届博士生论坛三等奖、校优秀研究生一等奖、优秀研究生标兵、高原奖学金等,现签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寄语:青春是一场盛宴,青春是一着迷局,青春是一个陷阱,希望大家珍惜美好时光,用心、不惑且坚毅地走好青春路。

 

岁月不居,青春代序,又到一年毕业季。回首三年前,也就是20164月,我第一次来到武汉这个九省通衢之地,第一次来到华师这个人才汇聚之所,陌生感与好奇心自不待言,入学后的不适应症在所难免。但是身处桂子山上这个美丽且充满学术气息的校园,陌生感渐渐回归于埋首读书的愉悦之情,不适症慢慢让位于追求学术的渴望之心,我就此开始了新的学术启航之旅与新的梦想探寻之路。

 

我与学术的“邂逅”

 

人生就是一种选择,当然可以允许“试错”。我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的一个小渔村,自幼与水为伴,年少时好学上进的原始动能无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我对于学术尤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兴趣缘于中学时期,彼时的我对于历史、地理及政治等学科有着显著爱好,且推动自己密切关注国际时事动态。高考时,我以全市文科探花的成绩考到北京,大学期间尽管仍然保持对于国际关系的兴趣,但是始终没有深入地进行专门化训练与研究,毕竟当时的重点在于考公务员——这也是当时的目标,当然最后是折戟沉沙。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并负责原料采购工作。在西北出差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之余,我遥望雪山覆盖的祁连山及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感觉到我的人生似乎就这样凝固了,就这样没有生机了,如同这祁连山的冰雪与戈壁滩的芨芨草。经过与家人、老师及同学的交流,我萌生了做学问才是我人生要走的道路。我与学术的“邂逅”正是在零下二十度的漫漫戈壁上,正是在那困惑无助的艰难时刻!此后,经过一番考研的失利与痛苦,经过再度的努力及雄起,终于考上外交学专业研究生,并接受系统的国际关系研究训练。进而在2016年来到华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与华师长达三年的“恋爱”。

 

我与华师的“恋爱”

 

我对华师的“追求”源于她政治学及国际关系专业的声名远播,源于她深刻的学术积淀历史与深厚的学术氛围现实,也源于她绿叶缤纷与繁花似锦的外观颜值。从20169月,经过将近三年的“爱情”长跑,在她的呵护与关怀下,我的产出较为丰富,参著2部,主持与参与课题2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CSSCI刊物8篇(7篇为独立作者,1篇为第一作者),CSSCI扩展3篇(2篇为独立作者,1篇为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2篇,有的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资料复印《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能够取得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在于华师的哺育与栽培,在于学院的关心与帮助,在于导师的指导与支持,同时自己也有相应的感想与体会。

勤能补拙是良训,学术进步的根本在于勤奋,这是做学问的基本信条。作为学术研究的后来者与落后分子,我深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及笨鸟尚知先飞的大道理,通晓为求学业长进,只能放手一搏。尤其是能得到华师的“垂青”,我十分珍惜这份缘分与读书光阴,因此倍加努力、倍加进取。博士三年期间,我的主要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绝非虚言。在这里我可以博览群书,在这里我可以静心思考问题,在这里我可以奋笔疾书。晚上回到宿舍后,我会浏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以及新闻,了解最新时事动态——这对于国际问题研究非常重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临近毕业时,我可以有底气地说我没有虚度大好青春,没有大把浪费时间。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会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周末会去踢球、旅游、骑行等,以调整心态与身体状态。

勤奋是学业进步的起码要求,读书与研究过程中,掌握恰当的方法十分关键。就我来说,读书要有针对性,围绕着自己的某个研究领域及亟待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及囫囵吞枣地阅读。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需要有自己专攻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围绕这个方向及具体研究议题阅读中外文献。我在读书过程中,会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里写下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自己的困惑,特别是分门别类地把相关研究进行归类。这样日积月累,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成熟,且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读书过程。

交流在学术成长中的价值毋庸置疑。我在博士期间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不断进行学术交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有效的学术交流是自身学术进步的有力支撑。我在博士期间,非常乐于与博士生同学及老师的交流,非常善于倾听他们的讲解与观点,从中启发及收获颇丰,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会开启我的想象,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问题及文章。同时,我频繁参与学术会议与方法论培训班,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通过参加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国际关系学术论坛与课程培训,我开阔了新眼界,增长了新见识,学到了新方法,认识了新朋友,找到了更好研究的新思路。可以说,我的直观感受是学术会议很有意思,我的理性认知是学术交流很有意义,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术研究需要的勤奋、方法与交流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术进步,这种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及发表。如何写出且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我的长期困惑,也是我的长期诱惑——解决一个现实学术问题的吸引力。在这方面,我的教训稍多,经验仍然不足,不过可以略谈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是研究问题源于何处,我通常是通过阅读及梳理本研究方向的文献(包括中英文书籍与论文)、观察现实国际政治演进、听老师上课与学术报告以及交流互动中产生这些问题,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时候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产生,从而使得研究具有持续性与延展性。其次是文章如何写作的问题,这需要看不同的文章选题,政策性文章与理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大为不同,尤其是写好后者,纯粹的模仿很难取得重大突破,需要斟酌问题本身以及大量阅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文献,找到恰当的研究路径及分析框架,这样才可以把一篇文章做好做实。最后是文章投稿的问题,现在期刊很多且风格各异,选题、布局、格式及字数要求等均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投稿,很多时候,在写文章前甚至可以基于自己研究的议题判定文章的“婆家”在何处了。

 

继续“拥抱”学术

 

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岁月,尤其是华师三年的博士生涯,我与学术经过六年的“磨合期”,逐渐习惯学术生活并决心继续前行。既然决定走上了学术之路,就要做好在高校或科研机构长期工作的准备。在2018年冬找工作的过程中,我联系了地方三所985高校、一个科研单位及一家北京211高校,并进行反复且不乏痛苦的抉择。最后,我把工作单位定为对外经贸大学,一方面是考虑到北京有着国际问题研究的浓厚氛围及便捷的对外交流渠道,同时贸大国际问题研究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会有助于自己的不断成长;另一方面是自己在京学习生活多年,对那里较为熟悉,包括气候、饮食等等,不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

路漫漫其修远,人生之途有尽头,但学术之路没有终点。我会继续努力拼搏,争取学术精进,不负大好青春,不悔美好时代,不忘自我初心。我也会时刻以华师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朴实刚毅地走在学术之路,忠诚博雅地踏向美好未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电话:027-67867106 邮箱:jy67867106@126.com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业处 Copyright © 2005